攝影課程教材 - 小練習
掃描器裏的我
藝術家導師: 李曉華
程度:
練習類別: 課堂前奏
利用相機拍攝是獲得影像的第一步,但不是影像創作的完結,後期影像處理亦同樣重要。
理念/源起:
利用相機拍攝是獲得影像的第一步,但不是影像創作的完結,後期影像處理亦同樣重要。
影像製作不一定只依靠相機,即使是影印機,也能拍攝圖像,過程輕鬆簡單,創作不需要昂貴的材料堆砌,也不需要厲害的技術,可以由身邊簡單的工具開始。利用相機拍攝是獲得影像的第一步,利用相機拍攝是獲得影像的第一步,但不是影像創作的完結,後期影像處理亦同樣重要。
目標:
1. 讓學生利用掃描器創作。
2. 學習剪裁作為其中一種處理影像的手法。
物料 / 器材:
- 有列印功能的掃描器
- 保鮮紙
- 報紙
- 剪刀或美工刀
- A4紙
地點:
課室內
工作坊過程:
第一部分│同影印機玩遊戲﹙1小時﹚
1. 用保鮮紙覆蓋在掃描感應板上。
2. 學生面朝下,放在掃描感應板上,頭部維持不動,掃描一次。
3. 學生面朝下,放在掃描感應板上,掃描時轉動頭部,跟著光一起移動,得出不同效果。
注1 ﹕謹記每次掃描都要閉上眼睛,以免強光直接照射雙眼。
注2 ﹕列印機列印需時,注意時間。
第二部分│取景器﹙30分鐘﹚
1. 同學在報紙中找出自己喜愛有趣的圖像並把它剪出。
2. 學生每人一張白紙,在上面剪出一個洞,大小依照他們從報紙中選取的圖像而定,然後用那張紙當作取景器【圖一】。
3. 將那取景器放在同學從報紙中所選的圖像上,像要把圖像框住鑲起。
4. 用掃描器將那張選擇的圖像放大並列印,與原圖併合【圖二】。
注1 ﹕可以鼓勵學生繼續嘗試不同列印物料,例如紙巾,不同質地的紙。
注2 ﹕每部影印機的放大功能不盡相同,影像的放大範圍或者最大可縮放的尺寸不同,導師宜先實驗一次了解清楚。
預期效果:
第一部分【同影印機玩遊戲】,由於這不是一種常見使用掃描器的方法,透過這個練習,也可以初步了解學生,譬如有沒有勇敢嘗試的人?掃描的面容有所扭曲,有沒有對此有所顧忌或者從容面對的人?
實際效果:
上堂情況﹕
導師正在示範,若果想影像夠清晰,需要把頭緊密地貼到機身上。
學生李知謙的作品亦有使用第二部分【取景器】的影像處理手法。
他用空間把大環境中的人物框住,控制讀者的視線。另一方面,當他重新閱讀自己的作品時,這個畫面處理手法讓他發現自己拍攝時,不敢近距離看他拍攝的人。
作品:
學生感想:
第二部分【取景器】﹕學生提起他也有把影像放大的經驗,他用電話拍下夜空中的星星,但因為星光太小,他就把星光放到很大,最後星變成一團矇矓的圓點。導師覺得,學生開始理解何謂看事物的多種角度,平常我們會把星星理解成五角形,但這位學生的理解中,星也可以是一團矇矓的圓點。
學生﹕「原來放大這個動作也可以是一種藝術手法﹗」學生開始明白他們平日的動作都可以成為一種創作手法。
參考資料: